《论语(翻译注解版)》包含论语全文,并有详细的对应翻译。马云曾在央视对话栏目讲述道:“他就只看两本书,一本论语,一本道德经”,《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已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论语》呢?
1、有若,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世称“有子”,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生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为前508年;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作三十三岁,为前518年;卒年史无确载,惟《礼记·檀弓》记“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可见其卒于鲁悼公在位时期。悼公为哀公之子,前466—前429年在位。则有若逝世约在前五世纪中期。
2、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3、卜商,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夏),南阳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性格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人,曾为莒父宰。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4、曾子,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我每一次看《论语》,都会觉得,我比较喜欢论语里的那个孔子:比起朱熹的孔子,要可爱多了,真实多了。他喜欢穿得体面,喜欢安安静静的发呆,喜欢有事没事发发牢骚,做一些每个老头都会做的事情。不了解儒家的人,不了解孔子的人,往往会觉得,一个拥有万世师表盛名的人肯定已经超过了人的范围了,他被神话了,变成了一个符号。仿佛只要说出他的名字,任何不值一提的事情都会镶上一圈金边,他像是一枚刻着“通过”的印章,所有被他轻轻敲打的人事物,都一下子变得趾高气昂起来,头也不回的走到“形而上”的王国去了。天可怜见,这个到处碰壁的理论家,恐怕自己都没有想过会在千百年后得到这样的尊荣吧!
第一篇“学而”篇:学习,为人处事中涉及的仁这个核心价值观,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愠怒,一笑置之。这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有较清晰的认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的品性作为根本建立好了,这是基础,然后才是开枝散叶的发展。“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对待父母对待先人一种重视传承的态度。先辈的品德终究在子孙后代身上应该得到体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作为年轻人,有父辈庇护时,要观察他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没有父辈的庇佑时,要观察他的言行,更多的是责任的担当。子曰:”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君子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过分追求,对待事业能够体现执行力,谨慎自己的言行,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修身,每一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除了自己的爱人和亲人以外,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你,更要把精力放到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上。
读论语哪怕读个百遍依旧是读不出什么思想的,背论语哪怕倒背如流也依旧是苍白和肤浅。——学而不思则罔。你不过是罔而已。连论语也没读过几句,就开动全部脑筋,断章取义歪曲孔子编写段子,那段子不过是笑话,留下的是浅薄和一地的鸡毛。——思而不学则殆。你不过是殆而已。
读《论语》可以很严肃,也可以很轻松,关键是要找到方法,不要被书中的人名所障碍。开始读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因为人名多而困扰,那可就是舍本逐末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评:小孩子首先要做到孝顺、温和,言而有信,有仁爱之心,与友善的人交往。能完善品德修养后,再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小孩,品德教育应该重于知识教育。
“空空如也”,钱穆在其《论语新解》中对于这一句的解释非常全面,“或说:孔子自言无知。或说:此指鄙夫来问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就文理,后说为是。或说:空空,即悾悾,诚悫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评:竭尽全力的侍奉父母,兢兢业业的为boss打工,与朋友交往真诚有信用。即使没有接受正规的知识教育,也已经足够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评: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还是担心自己不了解被人,识人不清。
那么多年,背了那么多篇章。其实坦白了说,我根本不懂孔子。在座的各位,你们基本也不懂。我就问几个基本的问题。第一道送分题:孔子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答:仁、义、礼、智、信;然后追问:什么是仁?估计大家就答不出来了,翻遍《论语》全篇,很多弟子都问过孔子这个问题,每个回答都不一样。当然这是孔子因材施教,不过好像他也从没有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他只是神秘兮兮地说了6个字:吾道一以贯之。意思就是虽然我的回答不一样,不过我的学说是由一个核心贯穿起来的。
我喜欢的孔子,真挚,诚实,善良,热情,有着不可救药的真。他没有道家的虚无,他愿意从自己做起,一步步,一个人一个人,一件事一件事,改变这个世界,他是四分之一的现实主义者。他没有墨家那么清教徒,他喜欢体面的生活,喜欢听听音乐看看书,偶尔出游,即使拮据也不愿意失去身份,他是四分之一享乐主义者。他没有纵横家的投机倒把,到头来只好回去写书,七十多岁了没有什么大成就,他想着按照自己的方案改变这个世界,就不愿意妥协了,他是四分之一的理想主义者。他没有阴阳家的虚无缥缈,他总是记着人,心心念念要“爱人”,仁也好,义也好,都是人,他是四分之一的人文主义者。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表达了人生中对悲喜两种情绪,度的把持。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做过的事情不用再解释,已经做完的事情不用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必再责备。”对待他人已经做过的往事,“礼”上是不说,不谏,不咎,核心是用仁去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去思考,这是对第一篇中“仁”某一点的具体到“礼”上如何体现执行的阐述。
我们热爱孔子是因为他像盏点破黑暗长夜的灯。孔子和其弟子从来没有想过去塑一座佛或造一个神,也没有去炮制一个光荣正确伟大,这些都不是儒家思想的诉求。因此你不必去膜拜孔子,你也完全可以黑仲尼,只要你黑得有水平,你一样能获得儒家1的承认和尊敬。
儿童作家曹文轩曾在很多场合说过这样的话:书分两种,一种是“打精神的底子”,一种是打完底子再读的书。“打精神的底子”的书,是关于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是奠定人生观,思想品质,健康健全心灵的书,是经典。《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所谓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是想告诉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了解世间万事万物,但是孔子在这里教我们了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叩其两端而竭焉”。这也正体现了孔子的伟大,大师并不是什么都懂的人,而是知道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汲取知识的人。
一个年轻人从15岁开始立志学习,探求知识、历史、礼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政治。在一个人均寿命不到三十岁的时代,这个年轻人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中年时以学识广博闻名全世界(天下就是世界,而且欧洲也还是蛮荒之地),并且创办了第一所私立学校。以高龄、知识、理性、通达俯瞰他那个时代。直到俯瞰此后的两千年。
《论语》真是难啊,这部书堪称中华文化之发轫,数代人为他皓首穷经,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西方世界称之为人类未来的生存之道。孔子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后代读书人都尊孔为圣。这么一个大家,竟然没有留下一本学术专著来论述自己的学说,只留下了一本课间谈话录。满心欢喜找来一看,结果扉页写着——”除了老天,没人能懂“。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