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流去》作者李凖,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黄河东流去》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作者十分熟悉黄泛区人民的斗争生活,十分熟悉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通过黄河岸边七户农民家庭的坎坷命运和不同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反映了他们参加斗争的必由之路。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实流畅,人物形象真产可信,栩栩如生,塑造了徐秋斋、李麦、海长松、老清、蓝五、王跑等几个不同性格的农民形象,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
徐秋斋:作为《黄河东流去》中最年长的老者,不仅性格豁达而且具有很浓的“恕道”思想,同时也是李凖寄予传统文化质素最多的角色。作为年纪最长的农民,徐秋斋身上留存了中华民族最底层最悠久的秉性特质——他笃信人应该有“仁爱之心”的主张,觉得处世对人应该“推己及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对人的过错不必苟责,要有宽恕、原谅的胸怀。李麦:作为《黄河东流去》的核心人物,
“是个生活能力极强的人”。她秉承了中国农村妇女身上的“坚忍”品质。从她四岁丧母跟随失明老父流浪要饭时起,就注定要面对坎坷命运的考验。然而,她又不同于长松的媳妇杨杏和海老清的媳妇老清婶,她遇事从不悲观消极,甚至坐以待毙,是一个“不信神的女人”。......
《黄河东流去》最新章节:传统精神和手法运用于新的创作实践本身就是运动,就要变动,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在继承中有创造。有创造的继承给传统增光,亦步亦趋的继承,使传统失色以至失落。无论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坛到个人都是如此。第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大树不能不从世界文学中吸取养料,在吸取和借鉴中丰富发展自己,完全的古色古香,与彻底的中国化、民族化,在文学上都是封闭主义、小家子气,而封闭和小气是没有出路的。时间对真正的艺术品有利。《黄河东流去》并不是那种能够引起轰动的书。但是,我们相信,《黄河东流去》在我国当代人民生活中,特别是文学创作中,将会长时间地发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本页提供黄河东流去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