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18年,新文化运动正值高峰。鲁迅因为和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1922年,五四大潮渐落,鲁迅应陈独秀之邀,将之前的小说结集出版,目的在于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并且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地前进。新版《呐喊》完整收录鲁迅从1918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自序一篇,以及陈丹青先生专门为新版撰写的读后记长文一篇
题作呐喊,就是为革命者助战振威。呐喊中的小说,以振聋发聩的气势,揭示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喊出了五四时期革命者的心声。它反映了五四彻底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革命精神,适应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需要,在中
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收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原收十五篇,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1930年1月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作者生前共印行二十二版次。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
书评:鲁迅的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从初中开始鲁迅的文章就开始出现在课本上,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鲁迅文章的意义及其内涵。现在我常看到一种普遍的现象:每当一个人针对某一时事大呼其人性劣根,并伴着骂骂咧咧的点评,身边便总有人称其为“现代鲁迅”。我向来对这些称呼是十分不屑的,同时也为他们没有理解到鲁迅作品的内涵感到悲哀。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当我做完《呐喊》、《彷徨》的时候,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门微博。微博的标题是“长大后,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那么深刻”,截止到今天,转发量是41967。在经过学生时代那过度解释与追捧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一度对鲁迅与他的作品是不以为然,甚至是反感的。在经历一段真空期后,当鲁迅的文字再度被抬到台面上,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那独特犀利的见解,那剑指轩辕的气魄,嬉笑怒骂式的批判,让我们震惊。他的呐喊实实在在。
《故乡》描写鲁迅冒着严寒回到了他阔别七八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深刻揭露出封建等级制度给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日甚一日的破产景象在这个最初的印象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生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灵魂上的疏远,心灵上的毁灭。
正如陈丹青所说的,他自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呐喊》、《彷徨》。他说,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单看书名就有魔力:‘呐喊’,而且‘彷徨’,天哪,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无聊赖地乱走。”陈丹青很早之前就表达出鲁迅的钟爱。他看鲁迅有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看出了一些曾经的“鲁迅专家”没有留意的东西。他认为,过去对鲁迅的看法,害垮了很多年轻人对鲁迅的兴趣了!
《阿Q正传》,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小尼姑便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时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却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表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1.大多小时候都看过,但读到《故乡》时脑子里的时空隔离感是最重的:闰土、钢叉、沙地、西瓜,这些东西在当年上学时读起来似乎仅仅是字而已,如今却别有意味,当看到成年闰土一句“老爷”,脑中似乎有闪电划过。看完之后回忆内容,有些混乱。我在寻找脑中尽量多的关于《狂人日记》的内容,最先能想起的是“仁义道德,字缝里写满了吃人”和“救救孩子”这两句;想到吃人,便想起夏瑜的血沾的人血馒头;想到夏瑜,又想起进出革命最终还是被砍头的阿Q;想到阿Q,则还会想起那个也会在酒馆喝酒吃豆的孔乙己;说起“知识分子”孔乙己,又会想起上山后第二天成裸尸的陈士成......可能由于刚看完,眼前还都是《社戏》的画面。觉得文章编排其实挺有意思,伤痕在前,温柔在后,乍一看风格迥异,但鲁迅好像更立体了,而后回想《社戏》可能会绕回《故乡》,这可能也算是鲁迅先生的乡愁罢......
《呐喊》最新章节:,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够不上疑心到谋害去:而且仵作也证明是生前的落水,因为他确凿曾在水底里挣命,所以十个指甲里都满嵌着河底泥。。一九二二年六月。。□注释。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七月十日上海《东方杂志》第十九卷第十三号。⑵圆图:科举时代县考初试公布的名榜,也叫图榜。一般不计名次。为了便于计算,将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写成一个圆图;开始一名以较大的字提高写,其次沿时针方向自右至左写去。⑶制艺和试帖: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的诗文。⑷朝笏:古代臣子朝见皇帝时所执狭长而稍弯的手板,按品级不同,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将要奏的事书记其上,以免遗忘。.....本页提供呐喊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