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作者杨沫,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青春之歌》在人物的塑造上,善于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十分细腻真实;小说的结构严谨完整,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纭的生活场景都通过林道静等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予以贯穿,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青春之歌》内容简介: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大地主的家庭,是一个中学生毕业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她毅然出走,只身逃到了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在她眼中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闯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伴侣。然而,渴望着“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的林道静并不满足于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的男子的本来面目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同共产党员卢嘉川等人的交往,革命的新天地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斩断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了余永泽,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参加游行、散发传单、宣传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经受了铁窗的考验,最后迎着敌人的水龙大刀,和革命队伍一道勇往直前。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从中透视出整整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艰苦道路。
《青春之歌》小说写作背景:1951年,杨沫正式开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创作,到1952年底完成了二十万字的初稿。其间,杨沫被调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担任编剧,从事专业创作。而这时的她又一直处在病痛的折磨中。杨沫常常是躺在床上写作,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满意的留下,不行的撕掉再写,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重写,艰难地熬过了六年漫长的时日,杨沫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9年,小说拍成同名电影上映,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年。《青春之歌》为杨沫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和荣誉。盛名之下的杨沫继续吸收读者的一些意见,用时三个月,又进行了一次修改,并增加了十一章,全书累计达四十多万字,并于1960年再版。
《青春之歌》书评:杨沫的代表作《青春之歌》里,众多学生走上坚定的革命道路的缘由是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自己的经历如林道静,有的是因为信仰如卢嘉川,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切身之痛如李槐英,有的是受身边的革命人士影响如王晓燕。但是人生来就是生在一张社会关系网里的,作为一个个体愿不愿意走上革命道路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走上革命道路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亲情。在小说描写从林道静的个人特写到整体描述的时候,这个矛盾首先就出现在许宁身上。许宁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而有能力的青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是北大去南京请愿示威团里面的中坚分子,后来在一系列的斗争里也都是首当其冲。但是在决定去察北参加联军的时候,却陷入个人亲情和革命热情的矛盾中,和古来忠孝不能两全一样,他必须在“自我的”和“人民的”两者之间选择一个。
终于在行将大学毕业的时候又在图书馆里找到了这本书,翻了两百多页觉得很累。我承认我现实了,我思想落后了,我不再激情澎湃了。卢嘉川依然完美,完美到有些不现实,终于还是一个偶像。我甚至颇为不厚道的觉得林道静和江华一起会比和他一起幸福,因为江华是那样稳如泰山般的男人。我不再反感余永泽,随波逐流也罢,投入革命也罢,在那样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该如何生活的权利,没有人强迫你要去成一个英雄。毕竟全书里无瑕的人物只有一个卢嘉川和一个林红,在读过太多书以后觉得这样的人只能以牺牲的结局为他们的完美做一个注脚(个人觉得杨沫在后两部中让卢嘉川复活实在是个败笔,我宁愿他停留在那无可指摘青春年少)。更多的人都是平凡的,普通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余永泽对林道静的爱悲哀在他的懦弱,性格使然,可是他真的是爱林道静的)。所以,原谅那些想苟且偷生的青春,原谅今天的我们那些似是而非情绪,原谅,我这些无聊的文字。
《青春之歌》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小说着力叙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经历一个“再锻炼、再教育和再改造”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向无产阶级学习,逐步克服自身的阶级属性所带来的弱点,才有可能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小说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重点描写的事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他们的思想风貌。他们中间有忠于党的事业、无私无畏的无产阶级优秀的知识分子代表卢嘉川、林红、江华;有苦闷彷徨而又执著追求最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知识青年王晓燕、许宁等;有追求个人名利走整理国故道路的“老夫子”余永泽;也有走向时代反面的甘于沉沦的知识分子如叛变投敌的戴愉、贪图物质享受而堕落自灭的白莉萍等。这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丰富并深化了主题,给人以激励以警策......
《青春之歌》最新章节:人都有此看法),问我对此有什么意见。还有的青年作家,说《青春之歌》是个“表达既定概念的作品”。还有的人说,这小说不过是“爱情加革命”的图解云云。他们的看法都各有道理。我呢,也有我的道理。我推崇现实主义创作法则,我的生活经历,我的信仰决定了我的爱与憎,也决定了我喜欢写什么,不喜欢写什么。这无法更改。我不想媚俗,不想邀某些读者之宠;我只能以一颗忠诚于祖国、人民,热爱共产主义的心来从事我的创作。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助于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旧中国危殆的过去,向往新中国光明的未来。这也许又是老生常谈。但该常谈的总不免。要常谈。这只有请读者原谅了。一九九一年六月八日晨于香山东沟。.....本页提供青春之歌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