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 > 现代文学 >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发表时间:2020-02-15 22:05:26 更新时间:2022-08-07 05:19:27
文化苦旅
  • 分类:现代文学
  • 作者:余秋雨
  • 状态:全本
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
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千年一叹》与《文化苦旅》带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享受(不同于小说与鸡汤文那些):遨游于古今中外之间,一眼万年,把人类与人类文明的过去与现状尽收眼底。同时也让我重新定义了旅行。希望接下来的出发并不只是拜见历史名胜,也能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这才我想要的游学。
《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集,但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抒情小说或诗歌的感觉。这可能跟作者的叙述方式和风格有关系。比如《牌坊》和《寺庙》,你说它是悬疑小说也可以,因为不论是人物出场的方式还是描写都充满了冲突和悬念;再比如《宁古塔》中那些被流放的大臣们看到“渤海国”遗址的情境,生动的画面感简直让人觉得像看电影。我想,这是不是和作者对戏剧的研究有关系。
抛却阅读本身能带给你的平静与积累之外,他在书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背后的思考更是必读的理由。直到现在还记得文化苦旅的一些片段,回味时也常常湿润了眼眶。那种热爱将会传递给你,让你思考,感慨,重新唤起对文化的赞叹。它会让你从内心里骄傲于五千年历史的深邃,也会感慨时代的终结。
每次看到《莫高窟》心里都会被一种深沉到无望的愤怒和悲伤击倒。那灿烂的中国文明啊,那价值连城的历史经卷啊,怎么能那么随随便便就让外国人带走了?只是看看那几行字,心里就已经出离愤怒,可是又能怎样呢?历史不能倒流,事情已然发生,一切都无可挽回,即使穿越回去,那时候的政治,那时候的环境,实在不是可以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此时,除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奈,你还能怎样呢?
喜欢余秋雨那种看似松散的架构,行云般流淌下去的文字。那么便要喜欢上《江南小镇》了。小镇,是连接逝去的年华与现代文明间的桥梁,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在其上辗转往复,留下又带走了些什么?小镇是一个凝聚的整体,它也有自己的渴望和呐喊,只是因为本身的清高与疏离而只给懂得它的人听到......
《文化苦旅》最新章节:偶然性。因此,连篇累续的书籍文明的隐显有无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十分困惑的现象。我记得有一位当代青年美术家曾将几十万个木刻印刷汉字层层迭迭地披挂在屋顶和四壁,而细看之下却没有一个字能被我们认识。这个奇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怪诞感,曾使我深深震动。当然话又说回来,历代总有不少热心的文化人企图建立起一种比较健全的社会文化运行机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诞感中渗入较多明智的选择,尽管至今这还是一种很难完全实现的愿望。。既然如此,我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种侥幸。许多因不趋时尚而投递无门、或因拒绝大删大改而不能付梓的书稿一定会比它好得多。能侥幸就侥幸了吧,读者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随便翻翻。.....本页提供文化苦旅全本免费在线阅读,喜欢的书友可点击【ctrl + D】收藏此书
更多简介↓
  • 相似题材作品
  • 无相关信息
  • 读者朋友
    • 本站立足绿色健康的阅读环境,如果你发现本书包含有色情、反动等不法内容或者本书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反馈给本站....